近日,全球化工第一大公司巴斯夫宣布,已与国家电投签署了一份为期25年的购电协议,为其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新一体化基地采购可再生能源电力。
自2025年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的蒸汽裂解装置及其核心投入运营时,国家电投将每年为该基地供应10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力。该电力主要来自广东的专用海上风电与太阳能。这一举动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以及大型工业制造公司,今后的光储需求将会逐步转向便宜的新能源,而且需求量庞大。
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是巴斯夫迄今为止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总投资额将达100亿欧元,并由巴斯夫独立建设运营。建成后,该基地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的第三大生产基地,仅次于德国路德维希港基地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基地。
巴斯夫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凯礼博士(Dr. Markus Kamieth)表示:“国家电投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和清洁能源发电企业之一。我们很高兴能与国家电投成功建立这一长期合作关系,朝着我们2050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迈进。巴斯夫正在全面推进湛江一体化基地的建设。”

国家电投副总经理徐树彪表示:“国家电投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积极助力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巴斯夫是世界领先的化工企业,双方在绿电供能、可再生能源开发、绿电转化等方面具有技术互补优势和广阔合作空间。”
事实上,德国化工企业正在进入很煎熬的时间点。
据路透社报道,德国化学工业联合会(VCI)认为,作为欧洲第一经济体的旗舰产业之一,德国化工行业的状况比该国经济学家的最新预测结果还要糟糕。
VCI主席、德国科思创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库斯·施泰勒曼列出了在他看来德国化工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能源和电力价格高企、基础设施老化、熟练工人短缺、数字化进展缓慢以及官僚机构臃肿。他指出,这一切以及其他许多问题“令当地实业家失去了信心”。
VCI认为,2023年全年,包括制药业在内,化工行业产量将减少8%。而之前预测降幅为5%。
根据新预测结果,这一德国第三大经济部门的销售额今年将下滑14%,幅度是上次预测结果的两倍。
上半年,包括制药业在内,化工行业产量下降10.5%,销售额下降11.5%。同时,生产者价格上涨5%。
最近数月,包括行业领导者巴斯夫公司在内,几十家化工企业都朝着更糟糕的方向调整了预期。
化工行业受能源及其价格影响尤其大。就德国而言,这种情况更甚,因为整个德国工业都高度依赖能源。过去二三十年来,它正是靠着廉价俄罗斯油气崛起的。
如今,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走低,新订单数量锐减。在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德国化工行业正在将生产活动转移至美国和中国,以便借助那里更便宜的能源来保持竞争力。
巴斯夫2022年销售额:873亿欧元(同比增长11.1%),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前收益:69亿欧元(同比下降11.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77亿欧元(同比增长6.4%);自由现金流33亿欧元(同比下降10.2%)。2023年展望:销售额预计为840亿至870亿欧元之间,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前收益预计为48亿至54亿欧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