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30家中资组件厂,杀入 BNEF Tier 1全球一级供应商Q2榜

一号团队独家 能源一号 

多位知情人士向能源一号透露,被市场视为组件第一梯队风向标之一的彭博新能源财经 (BloombergNEF,下称“BNEF”),公布了今年第二季的Tier1(一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名单已经发布。相比第一季,此次进入名单的组件公司总计40家,比之前大幅增加。除了一些实力厂商持续在榜之外,第一季度离开的公司再次折返回来。据统计,40家光伏组件商里,中资公司占据了30家之多,进榜企业总产能逼近835GW。

由于该指标成为了第三方公司、金融机构等验证光伏组件供应商资质评级的一个标准,也是全球光伏项目招商引资的重要判断依据,因此对于一心想要在海外做大、期待在欧洲等重要海外发货地有惊艳表现的新组件公司来说,该榜单被视为企业海外发展能力的一个风向标。

此前进入2024年第一季Tier1名单的,总计有20多家组件厂,较之去年第四季名单上的40多家大幅锐减了43%以上。第二季度的总入围组件厂商数量,回升至40家,不过还没有超过去年第四季度的总数量。

在最新的Tier1名单中,中方企业有今年蝉联的晶澳科技、隆基绿能、东方日升、天合光能、赛拉弗、协鑫集成、正泰新能、润阳股份、横店东磁、通威股份、亿晶光电、Maxeon(TCL中环参股)、汉伏能源、博达新能(ET Solar/ Elite Solar)、云程光伏、昱辉阳光等;重新入围、新入围的公司也有一大波如中润光能、英利、中来光电、苏美达等等。

据多方知情人士透露,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BNEF的入围新规则要求:组件厂商提交容量为5MW的6个光伏项目融资详细信息。原来的规定是要企业提供1.5MW、6个项目。该规定,就突然挡掉了一波重量级组件企业。有的公司来不及在一季度的截至日期内提供详细材料。不过第二季度,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大家都学聪明了:很快把规则搞清,尽量提供充分且真实有效的数据。

指标评级,对于部分组件厂的海外业务拓展有一定的作用。如部分海外商业银行会参考评级名单来做贷款。个别评级规则有所改变后,新的二三线组件厂商要进入欧洲等海外主要市场,门槛也会变得更高。

首先,1.5MW~5MW的项目容量变化,会让企业“出海”更难。

在国外,要参与1.5MW的6个光伏项目组件供货,对大部分制造商来说不难。1.5MW,意味着大量的分布式光伏项目都可作为入选条件。现在提高到5MW的话,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投资方、或者EPC采购方等,都可能为了这类保证这类中大型项目的顺利实施,选择长期在海外有影响力的组件品牌,不太会将采购名单强烈放大。布局海外业务的新型组件公司,或许需要更大力度的降价或其他方式来切入市场、拿到规模达5兆瓦的多个项目。

此外,这些海外光伏项目也需要有无追索权的商业性银行融资。也就是说,光伏电站要将其资产、业务和现金流抵押来做融资,而不是信用融资。无追索权融资在发达国家较流行,它有两个好处:第一,此类贷款的偿还完全依靠目标企业的现金流状况,不会追溯至买方;第二,提供无追索权贷款的金融机构多是国际商业银行,对项目和各方参与者都很了解。银行本身也是要追求盈利的,因此在审核放贷方面也会更仔细、更严格。因此,当评级机构提出这点要求时,也反向证明了组件厂商的高可靠性。

申报评级的组件企业,也需有提供相关光伏项目的详实资料:如实施地点、EPC公司名称、项目类型、规模、商业银行等等。这些资料的获取相对复杂,资历浅的企业,有可能无法拿到相应的完整资料。

那么,中国新锐光伏组件公司未来在海外有没有机会呢?答案也是肯定的。某业内资深人士也对能源一号分析,如果一家技术特别的、如异质结方向性的组件厂商,通过自己的技术实力向客户展示其独特性,很有可能持续上榜。另一种可能性是:虽然该企业是崭新的,但其营销团队拥有海外超级人脉、合作资源,这种类型的公司以TOPCon技术作为支撑,也有不少机会。它们需要快速适应海外的新规则。

对于一些分布式厂商来说,它们供货的项目规模不算大但数量很多,也未必需要进入评级机构名单里。只要觉得在现有的分布式赛道中可充分发挥产能、拥有足够数量的客户群体,也能持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