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详析:刘汉元、高纪凡共推通威股份及天合光能战略合作,多晶硅或是主要看点

9月10日下午四点,通威股份(600438.SH)、天合光能(688599.SH)等两家公司的创始人,双双出现在四川成都通威国际中心的五楼会议大厅内。双方宣布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强调各自产业链分工,继续携手推动光伏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能源一号新媒体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合作。

这场发布仪式既隆重,又简短。有点儿特别的地方在于: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都没有透露更多的战略合作细节。不过从他们的一些言谈中观察,未来双方应会在产业链上做更多的重要协同,并且是基于更多有效性探讨的基础之上。

天合光能,将会继续倾向于电池、组件及地面电站、分布式等业务;通威股份会着力发展自身多晶硅及电池等业务。双方反复强调“分工”、“各有所长”、“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等,可见今后的主要协同亮点在于上下游板块的深度携手。

两大高层做出此番举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能源一号看来,正是由于最近产业链大幅度涨价所致。因此,双方未来可能深入探讨的有几个方向:

第一,彼此锁定产品的长期需求与供给。

天合的大量收入来自于电池组件,未来也将继续扩容电池和组件产能。2021年底,天合的电池总产能预计能26GW左右,其中,210mm 大尺寸电池产能占比约70%左右。2020年底,该公司组件总产能预计能22GW左右,明年年底组件总产能预计能达到50GW左右。如果多晶硅继续价格波动,对于其电池和组件的成本控制并非有利。

从天合角度看,未来它将会大力推进自己对多晶硅、硅片的采购。在源头上,如果确定携手多晶硅巨头之一的通威,将是明智之举。

能源一号征询了多位业内人士的观点来看,天合可能会锁定一定量的通威多晶硅订单。从现有的战略合作公开细节看,双方应还有一些内容需要不断洽谈。该战略合作如有实质性的推进,未来天合可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中下游产品控价,不至于在全行业(尤其是多晶硅)价格疯涨时,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电池和组件成本。

就通威来说,若是增强上下游协作,可提前安排自己的多晶硅销量,几乎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目前,通威股份在乐山二期和保山一期有合计超过8万吨的多晶硅产能释放,2021年将全部投产。预计2023年,通威股份的多晶硅产能将达到29万吨。放眼中长期,多晶硅的大幅涨价将是不可持续的。如能在下游端来推进多晶硅采购量的确认,达到供应上的动态平衡,那么今后通威逐渐扩张的多晶硅业务必然蓬勃向上。有天合光能这一重要买家的鼎力协同,无论是扩产的动力和未来的投资回报,通威都会更笃定。

双方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来确定在多晶硅上的合作走向,现在还是未知数。

第二,就像两位董事长所形容的那样,彼此都有自己所擅长的部分,如何将这些业务发挥到极致?如何达到利他利己的终极目的,需要明确的分工与强势协作。

事实上,在最大话语权的拥有者还是在电站投资方一端。所以,如果两个公司能共同推进制造业下游的降本增效、共同为下游电站方提供最具性价比的产品线,将是所有下游终端厂商想见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双方借由各自的力量,让下游电站投资方、EPC厂商等倾向于自己。对终端采购力的引导,且利用自身优势争取到更多的下游项目,是彼此都想见的。对于拉动上游多晶硅、中下游电池及组件产品线,非常有利。

第三,双方还有可能在电池、组件及其他业务方向上做更多的合作、分工。

天合拥有强大的海内外销售能力和布局,这些布局在短期内,其他公司难以赶超。通威善于上中游业务的制造,今后彼此制造端、营销端继续共同协作,不是不可能。

(通威股份董事长谢毅、天合光能常务副总裁曹博分别签字)

以下是两大巨头公司领导人的完整发言如下,能源一号为您全线呈现:

刘汉元:10多年,通威和天合一直在行业里有过合作与携手,当然也有过竞争。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到今天,就像过去我们一再提到的一样,什么样的方式能让我们分工更明确?什么样的方式能让行业生态更加良好?什么让彼此能够利益更大化,什么能让我们对社会做出更多的工作和价值?

展望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是各自的详细分工促进了现代工业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细看全球领先的公司,都是产品和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着力点相对聚焦的公司成功的。大而散、大而长的公司,总体相对平庸。

从市值角度来说,那些市值高的,无论是美国、欧洲还是中国公司,都在于精细化业务。一瓶酱油做好了,市值可以5000亿、8000亿,说不定哪天达到1万亿。什么都做的话,就可能变得极其平庸。

因此在行业中,我们发自内心地希望各自都很好、做得都很大。所以在实现利他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利己,这样行业才会有序发展。

此时此刻,天合和通威本着这样一个思路,总体形成共识和意向,未来会探讨相互协助,一起把产业链进一步分工合作。

高纪凡:我们与通威集团、与刘汉元主席有合作的渊源,有留下了几个深刻印象的事情,在这给大家分享。

13年以前的2006、2007年左右,都是“拥硅为王”,所有光伏的中下游企业都缺硅料,都很多企业不管有没有能力都会试着做硅料业务。有300吨、600吨,也有1000吨的。但大部分搞硅料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都走入了历史。

当初的天合光能由于缺少多晶硅,也想介入这个领域,我们就曾在江苏连云港签订了1万吨总规模的多晶硅项目,总投资巨大。那时我刚好和刘汉元主席相识了,他说:“我现在在乐山做晶硅,你就不用搞了,到时候做你的长期供应商。”

后来我就到四川乐山考察,那时通威有一个化工企业,和多晶硅非常相似。当时我就想,我为什么要搞多晶硅?想法很简单:如果说一个东西做不到全球前三位,早晚是被淘汰。既然会被淘汰不如不干。

我们两家谈完以后,我又到国外做了一番考察,发现天合做多晶硅的话,无法做到全球前三,而且也不是我的主业。我就和刘汉元主席说:“我不做多晶硅了,你这边尽力做。”后来我们有一个老专家,从天合到了通威,开始我们的合作之路。

2011年时,多晶硅到了鼎盛发展阶段。由于“双反”制裁,光伏多晶硅价格往下跌,那种情况下天合和通威签订了三年的采购战略合作,应该付了1~2亿预付款。2011年到2014年期间,是大家都知道的光伏行业大发展时期。我们携手的过程中,彼此深刻感受到:首先,每一个企业有自己的最强项的地方。应该以最大的力量把它做到全球最领先。同时,每家企业也有不擅长的地方,如果说一定要做,未来随着历史的演变,可能会变成一种包袱,对公司业绩和运营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有颠覆性的影响。

回顾一下,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这样的事情过去多次发生。所以,天合光能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面向未来,面向平价时代,不忘初心,以光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者来定位,做好我们以光伏电池为主体,包括以组件为核心产品的业务体系。

未来,我们的业务将继续面向整个光伏系统,不管是集中式、分布式还是储能等整体解决方案,为终端的上万家或未来的几万、几十万家客户去做好服务。

上游产业链方面,我们和行业里面最领先的企业携手深入合作,利用我们共同的优势,推动企业及行业更加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现在行业在走所谓的“垂直一体化”方向。很多人也说,垂直一体化能把产业链上每一段的利润都拿到自己手里面来。

但是,大家要知道,当一条链条断掉时,不是最粗的地方,而是从最细的地方断裂的。如果谁谁能把所有的产业链做到全球最好,那当然不错。但如果做不到,我觉得就应该找最好的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能源一号原创,转载请获授权。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