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光伏行业的主旋律,已从“拼装机量”转向“谈效率、论智能、看系统”。
在这样的转折点上,微逆龙头禾迈股份完成了一次低调而彻底的自我升级——从专注“做微型逆变器”,到打造“全场景智慧能源方案”。
它不再只是一个硬件制造商,而是在构建一个兼具技术深度与场景温度的能源生态。这场进化,不止意味着产品线更丰富,更是企业逻辑、研发路径与品牌认知的一次系统重构。
技术为基:在持续进化中打磨确定性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深耕微型逆变器的企业,禾迈几乎伴随着分布式光伏的兴起而成长。
它的起点是一个只有手掌大小的微逆模组,而如今,这家公司已将业务延展到储能与智慧能管领域,构建起覆盖“发—储—管—用”的系统化能力。这种进化并非简单的产品叠加,而是一种研发逻辑的延伸——让每一个技术节点都能融入系统闭环。
2023年,禾迈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 2.48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2024年,研发投入达2.66亿元,持续保持增长;2025年半年度,研发支出继续攀升,占营收的16.5%。在多数企业削减成本的年份里,禾迈选择逆势加码研发,这种定力,是它能在行业波动中保持稳健的底层支撑。
技术投入最直接的成果,仍然首先体现在微逆的持续突破上。在能量转换、热管理与通信算法上,禾迈持续优化迭代,使系统发电量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平均提升可达3%以上。
微逆是禾迈的技术根基,而储能,则正在成为它新的增长引擎。不同于一些企业的单点突破,禾迈的储能产品布局呈现出清晰的分层逻辑。在大型储能领域,公司系统方案已可支持数百兆瓦级的调峰调频与电网侧储能应用;在工商业场景,禾迈提供成套化系统方案,兼具高效率与灵活部署,能够应对不同负载形态和峰谷价差策略;而在户用储能端,禾迈则将微逆技术优势与微储系统结合,推出家庭级光储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云端智能平台实现发电、储能与能耗的全周期管理。
这套自上而下的产品体系,让禾迈的技术形成了完整的生态梯度。它的创新,不再停留在实验室或样机阶段,而是在不同体量、不同场景中被真实验证和反馈。
当“大储”稳定电网、工商储优化能效、户储进入千家万户,禾迈的系统技术便不只是制造能力的延伸,而是一种能源服务能力的生长。
项目落地:用真实容量和运行成绩赢得信任
企业的成长,最终都要在项目中接受检验。禾迈的进化,正在一个个落地场景里被具象化。
在安徽天长,禾迈为强虹实业(天长)有限公司39.2MWp工商业光伏项目提供HINV320HX组串式逆变器,项目顺利并网发电后,系统年发电量预计超过4200万千瓦时。设备在长时间高温环境下仍保持99.98%的稳定运行率。
在广东汕头41.536MW/41.536MWh渔光配储项目中,禾迈提供HPCS1375储能变流器及 HIM一体机产品,系统经历168小时连续满负载运行测试,充放电效率维持在90%以上。该项目不仅服务渔业园区用电调峰,也参与电网调频,成为当地“渔光储一体化”示范样板。
而在海外,禾迈的技术以安全高效的方式扎根并发挥实效。拉脱维亚的20MWh储能电站、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屋顶光伏项目、越南北部的工商业分布式系统等,都在使用禾迈的微逆或储能产品。不同纬度、不同电网环境,对系统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让禾迈的方案被更充分地验证。
这些项目的价值,不仅在于装机容量或能效数据,更在于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张“实时反馈网”——来自不同场景的运行数据被传回研发端,成为下一轮技术优化的依据。
这种“研发—落地—再迭代”的闭环,正在成为禾迈最独特的竞争力之一。
业务扩张:从制造者到系统方案的构建者
如果说项目落地是禾迈的肌肉,那业务扩张,就是它的骨架。这家企业正在有条不紊地从设备制造商,转向系统方案提供商。
2023年,禾迈实现营业收入20.26亿元,同比增长31.86%,其中储能业务表现尤为亮眼,增速超过350%。进入2024年,储能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至15.6%,持续发挥其作为公司业绩新引擎的关键作用。2025年,储能业务的比重将继续大幅提升。财务结构的变化,也意味着企业增长逻辑的转变:过去依靠单一微逆产品,如今依靠多维度的系统解决方案。
在中国市场,储能已进入成长期。政策鼓励工商业场景实现“光储一体化”,用户侧储能装机量同比增长近两倍。禾迈的产品恰好契合这种趋势:从大型集装箱式系统到工商业一体化方案,再到户用微储系统,形成了贯穿不同容量段的完整布局。
而在欧洲与北美,随着户用储能渗透率持续攀升、工商业光储系统成为新刚需,禾迈的系统方案逐渐从“配角”变为“主流选项”。墨西哥的制造基地,也成为连接南北美市场的重要节点。
这种扩张,并非一味追求规模,而是在不同市场找到各自的定位——在欧洲是高附加值的系统集成方案,在中国是规模化落地与服务闭环,在东南亚则是以性价比和可维护性赢得市场。
禾迈在深入布局 “全球化”的同时,它更关注各区域的“本地适配”。正如公司高管所说:“能源是区域性的,但技术要有普适性。我们的目标不是‘卖设备’,而是让系统在不同的地方都能跑起来。”
如今,禾迈的营收结构已经从“硬件导向”转向“系统导向”,从“产品出口”转向“方案出海”。这一转变,也为公司抵御行业价格波动、增强持续盈利能力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
全球布局:从“产品出口”到“方案出海”
当中国光伏制造走向全球,真正的竞争早已不只是价格。禾迈的出海路径,也在从“产品外销”转向“系统落地”。
2024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突破 2.2 TW,其中中国贡献超过一半。面对如此庞大的增量市场,海外需求也在加速分化——欧洲需要高效率、智能化的户用系统,东南亚与拉美则更关注运维可靠性与交付周期。禾迈没有急于扩张,而是用近三年的时间,构建起覆盖欧洲、美洲、亚太的本地化服务网络:在德国设立技术与售后中心,在墨西哥筹建区域工厂,在越南、泰国建立分销协作体系。
这种“慢生长”的策略,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了稀缺的稳健。禾迈的全球业务如今不再是单向出口,而是以系统集成和能源方案为核心的“服务型出海”——客户购买的不仅是一台逆变器或储能设备,而是一整套可持续运行的光储系统与服务。
以欧洲市场为例,伴随户用储能普及率提升与电价波动频繁,禾迈的分布式光储方案已在多个国家实现量产交付。系统具备组件级监控、灵活扩容和远程管理功能,能在不同政策和电价机制下保持高效收益。
而在南非、菲律宾、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禾迈的工商业系统正成为中型园区与厂区的能源基础设施,为企业实现峰谷套利和能源自主提供支持。
这一切背后,是技术标准和供应链韧性的积累。禾迈通过统一的系统平台和模块化产品架构,让不同市场的系统可以快速部署、灵活定制;同时,通过分布式工厂与本地化备件体系,确保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都能实现 48 小时内响应。
这意味着,它的全球化不再依赖单一市场,而是建立在能力复用与体系输出之上的——一种更具抗风险与可持续性的扩张逻辑。
在国际能源格局加速重构的当下,系统能力正在成为新的竞争门槛。IEA 预计,到 2026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中,超过八成为光伏与风电。对于企业而言,这既是市场机会,也是一场系统化能力的较量。禾迈选择的道路,是让技术真正“落地”,并通过系统交付和服务经验的积累,把品牌深植于全球能源转型的底层逻辑中。
品牌身份升级:从微逆龙头到全场景智慧能源方案提供商
每一个时代的能源企业,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技术进步之后,企业该以什么身份存在?禾迈的答案,正在从“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智慧能源方案提供商”。这场转变,并非一句口号的替换,而是企业认知和结构的升级。从研发逻辑到市场布局,从产品架构到服务体系,禾迈正逐渐摆脱“单点制造”的角色,去承担一个“系统构建者”的身份。
过去,它以微型逆变器闻名,是分布式光伏普及的技术推动者。那一阶段的禾迈,聚焦于极致性能与硬件可靠性——让一台设备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安全、高效地发电。而当光伏产业的重心从“单体效率”转向“系统协同”时,禾迈的战略重心也在同步转移:它开始将微逆技术的积累融入储能系统、能量管理与智能监控平台中,逐步形成覆盖发电、储能、调度与服务的全场景能源生态。
如今的禾迈,不仅能提供组件级发电设备,还能在不同层级的能源系统中提供整体方案。无论是兆瓦级地面电站、城市园区的工商业光储系统,还是家庭级分布式储能应用,都能在同一套控制逻辑与监控平台下实现互联互通。这种能力的跃升,使企业身份从“卖产品”变为“提供解决方案”,也让其品牌含义更加立体——从“微逆龙头”,到“智慧能源伙伴”。这种身份升级,也体现在企业与市场关系的重构上。
过去,禾迈更多地在面对经销商与安装商;如今,它更多面对系统集成商、能源服务商,甚至终端用户。客户购买的不再是单一硬件,而是一整套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能源系统。品牌价值由此从技术参数上升为一种信任:信任系统能稳定运行、信任数据能被长期管理、信任企业能持续服务。
这种转变,让禾迈拥有了新的行业位置。在过去属于制造的语境中,它是技术者;而在未来属于能源生态的叙事里,它是构建者。这不仅是一场产品结构的进化,更是一场关于企业身份的重定义——从“制造”走向“连接”,从“单点能力”走向“系统思维”。
当新能源产业从爆发期进入体系化阶段,品牌的边界也在被重新划定。禾迈以十年技术积淀为根,以系统方案为桥,完成了从“微逆龙头”到“全场景智慧能源方案提供商”的跃迁。这场身份的升级,不喧哗,却深刻。它标志着一家企业从追求效率的工程者,成长为理解能源与生活关系的系统构建者。
进化,从不止于产品
在新能源的漫长周期里,真正决定一家企业命运的,从不是一两款爆款产品,而是它是否具备持续进化的能力。
禾迈的进化,是从技术出发,却不止步于技术。在研发上,它以长期投入换来确定性;在项目上,它以系统交付验证可靠性;在全球化与身份升级上,它以服务与信任,搭建出可持续的商业结构。
当行业仍在追逐装机数字时,禾迈已经开始思考另一种增长方式——让技术成为系统的一部分,让系统成为能源生态的底层语言。这种从“制造”到“构建”的思维变化,是企业成熟的标志,也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竞争力。
如今,当“微逆龙头”的标签渐渐退居幕后,一个新的身份正在成型——一个能够连接发电、储能、调度与使用的智慧能源方案提供商。这意味着,禾迈的故事已经超越了单一产品的范畴,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叙事空间:它不再只是能源转型的参与者,而是推动者与塑造者。
进化,从来不喧哗。它往往藏在持续的研发、一次次项目的调试、以及那些被信任的长期合作关系之中。而当一个企业能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调整姿态、更新逻辑、拓展边界——那种稳健而持续的进化,本身,就是成长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