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的终极竞争,本质是技术迭代的速度与产能扩张节奏的平衡守护。“一变应万变”是无法在超过摩尔定律发展速度的光伏市场中获得任何机遇的,只有深刻掌握行业变化的规律、深度参与业务创新和技术革命、拥有强大的渠道构建和维护能力的企业,才可能在这场新能源行业的生存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掌握了光伏产业通关密码的通威股份,在二十余年的征途中一路前行,用自身的成长史告诉外界:从战略定位到垂直整合,以及逆周期扩张的变化路径,正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2022年8月至2025年6月,通威组件正式达成100GW出货,这是市场对通威组件的认可,更是中国制造在新能源浪潮中的铿锵之声。2024年,公司组件出货名列全球第五,仅用3年不到,它就站上了组件之巅,定位高远、执行力爆棚。
面对即将到来的光伏太瓦时代,这场关于技术、资本与战略定力的博弈,或许刚刚进入中局。

全链条布局,以应不时之需和风险对冲
这家集合硅料、电池和组件三者并行的垂直新能源产业巨头,形成了独特的风险对冲机制。
目前,光伏行业周期仍处于阶段性底部,通威凭借硅料弹性的产能布局、稳健的现金流护卫盾以及不断推进的技术迭代等优势,始终稳居行业龙头地位,使其在行业回暖时得以率先实现战略突围。
在新技术研发层面,2024年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通过开展前沿课题研究、产学研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持续探索技术深水区、无人区,目前已构建TOPCon/HJT/BC/钙钛矿等行业主流技术储备池。并且,通威"多位一体"研发体系如超高纯多晶硅材料、TOPCon电池26.9%的量产效率、TNC 2.0技术使通威TNC-G12 66版型组件功率达到778.5W等等,都体现了通威对于创新的专注力,更是市场立足之本。
2025年5月,TNC2.0全球发布,以“高效、可靠、可持续”为核心理念。依托908(通威自主研发的OBB技术)/TPE/Poly Tech/钢网印刷四大技术,提升产品在多场景下的发电表现,较市场量产功率提升30W+。正面、背面、切割微面…实现客户价值的“面面俱到”,全面开启“效能进化”。
近日,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也展示了其最新技术突破——基于隧道氧化物钝化接触(TOPCon)技术的超高双面率太阳能组件。该组件实现了电池双面率突破94.3%(经德国TÜV Rheinland认证),组件双面率达91.7%,组件功率输出高达722W,展示了TOPCon技术的强大潜力,引领了TOPCon技术在高效双面组件领域的发展方向。
此次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两项创新设计。背面选择性凹陷金字塔结构,优化了电池背面区域的纹理设计,大幅度提升了光捕获能力,同时有效降低了寄生红外吸收损耗,使光电转化更加高效。“斑马线”钝化接触技术,利用多层复合钝化设计,显著改善背面的钝化性能,进一步提升电池的发电效率。

通威的进化,揭示了光伏产业终极竞争法则——企业的生存概率不再取决于单一环节的精益程度,而在于精准把控的技术迭代节奏、科学调控的产能弹性空间以及系统生态协同能力等关键要素的动态平衡。
多维力量博弈,决定了全球新能源产业权力图谱重塑的主导权的最终归属。
产业链整合
从通威新能源业务的演化变迁来看,其成长的另外两个部分与下游的电池、组件业务有关。精准的卡位技术代际切换,加上对市场的深度理解,构建了业务垂直线从多晶硅走向电池,再到组件的布局和行动路线。
2013年光伏"双反"寒冬中,通威以3.2亿元逆势收购合肥赛维,这场曾被质疑的"蛇吞象"交易,实为光伏史上最精妙的技术伏击战:其抄底了、斩获1.2GW现成产能+12项PERC核心专利+200人研发团队。
并且,打通"硅料(永祥)-电池"技术的协同链路,构建硅片薄化(率先突破180μm)与电池效率联调能力。
在效率碾压下,2014年合肥基地复产即实现16.8%量产效率(行业徘徊于15.2%),相当于提前两年突破BSF技术效率天花板。
成本重构:通过硅片薄化与工艺精简(生产工序缩减20%),单片成本较竞品低出一大截,给电池片腾出了更多的利润空间。这场隐秘的技术闪电战,不仅让通威在2016年PERC商业化元年即掌握21.5%量产效率(较同行早18个月),更在战略层面完成从"产能跟随者"到"技术定义者"的惊险跨越。
组件突围战
2022年全球光伏产业迎来历史性拐点,硅料价格飙升至270元/kg的行业峰值(CPIA数据),触发产业链价值中枢系统性重构。
这一决策映射出光伏产业底层竞争逻辑的质变——从"工序效率竞争"转向"全链价值运营",标志着龙头企业主导的4.0时代正式开启。
新能源产业研究机构BNEF评价称:"通威的纵向整合战略改写了全球光伏产业竞争规则,为产业链重构提供了实证样本。"
其次,产能弹性调节机制。通威建立了硅料-组件产能的黄金配比,较行业主流同行,能提升50%库存周转效率。
并且,当硅料价格偏离基准线±20%时,自动触发产能调节预案(较竞争对手响应速度提升40%)。
战略布局的阶段性成果如何呢?2024年,通威组件电池业务营收占比突破52.7%(414亿),实现从"周期波动型"到"技术驱动型"的估值重构(Wind ESG评级跃升两级)。
当年,组件电池业务的毛利率23.33%,这背后也是垂直整合模式下特有的技术溢价生成机制——每瓦组件综合成本较专业厂商低0.11元。
不仅如此,通威的TNC技术平台量产功率突破700W+,较PERC技术周期迭代速度提升230%,形成"N型技术领先窗口期"。HJT也实现了极限突破210-66版型组件功率达790.8W,半年期功率提升7%,超越摩尔定律增速(18个月性能翻倍)。
因此,纵观通威股份在光伏领域的发展史,本质是一部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序生长到系统竞争的进化论。其战略路径,呈现出清晰的"三级跳跃"轨迹:
首先是专业化的深耕期,在2015年前,通过冷氢化技术的变革,奠定了全球硅料霸主地位。而2016年至2021年,通威以"渔光一体"模式切入电池片领域,构建"硅料-电池片"的双轮驱动,电池产能从3.2GW飙升至54GW(CPIA统计),实现上下游的价值传导。
2022至今进行生态重构:打造"硅料-电池-组件-电站"全链路闭环。通威全面进入光伏组件领域。目前已形成通威太阳能科技合肥、盐城、金堂、南通四大生产基地布局,高效响应全球业务需求。其中,盐城基地是目前全球光伏行业单体规模最大的组建基地,在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程度等方面行业领先。
2022年,合肥基地8GW半片项目正式启动;2023年1月1日,盐城基地25GW光伏组件制造基地项目开工;2023年5月25日,盐城基地首件顺利下线;2023年6月25日,西南首家GW级光伏组建工厂—金堂基地首件顺利下线;2023年10月27日,南通基地首件下线;2024年4月10日,首片TNC 1.0 G12R48版型组件在南通基地成功下线;2024年10月20日,首片TNC 1.0 G12大版型高效组件在合肥基地成功下线,开启700W+高功率时代。
逆周期生长
根据通威2024年报显示,通威在高纯晶硅领域,2024年实现销量46.76万吨,同比增长20.76%,产销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30%,稳居行业首位。其全年N型硅料产能占比超90%,电子级多晶硅产品通过4家海外客户验证,技术领先性持续巩固全球竞争力。
太阳能电池方面,全年出货87.68GW(含自用),同比增长8.7%,连续8年蝉联全球电池出货量冠军,全球市占率达14%。作为TOPCon PECVD技术产业化引领者,公司成功推动PECVD技术成为行业主流选择,市占率超50%。
通威股份光伏技术中心电池开发部部长孟夏杰表示,通威已开始双面率超90%组件产品的试生产,并计划在今年启动双面率超85%组件的大规模量产。预计有可能在未来1-2年内实现电池双面率达95%和组件双面率达90%的量产技术目标。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组件单瓦发电成本,也将推动高双面率的TOPCon技术在全球光伏市场中的广泛应用。
光伏组件方面,出货量45.71GW,同比暴增46.93%,跻身全球组件出货Top5阵营。通过TNC系列组件技术升级,实现单瓦效能提升0.4%,推动产品溢价能力提升12%。认证体系构建方面,新增16个国际认证,涵盖Tier1、EcoVadis金牌、欧洲媒体可融资A级等核心资质,形成覆盖欧美澳主流市场的准入矩阵。
凭借高效能、高可靠的产品,通威与五大六小央国企全面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全球海拔最高”、“国家风光大基地”等多个标杆项目的重要合作伙伴。从东南亚雨林到中东沙漠,从沙戈荒、山地光伏、海上光伏,到户用屋顶、工商业场景等,已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及地区。从技术方案定制到售后运维支持,通威以全周期服务链为合作伙伴创造长期价值。
区域市场突破能力顶尖的通威,在2024年也有着非常不俗的表现。
欧洲:与荷兰PVO签订分布式长单,产品覆盖北欧五国户用场景;
大洋洲:与澳洲Gransolar达成GW级供货协议,强化大洋洲市场渗透率;;
中东欧:通过波兰战略合作,区域覆盖率从18%跃升至45%;
通威还入选福布斯中国出海全球化旗舰Top30,海外组件销量同比增长98.76%,全球化收入占比突破42%。
截至目前,通威组件足迹已遍布70多个国家与地区,广泛应用于户用屋顶、工商业分布式及集中式大型电站等各类“光伏+”场景。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不仅带来了新的业绩增长点,也降低了通威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增强了整体抗风险能力。
通威的战略破局揭示出光伏产业底层竞争逻辑的质变——企业的竞争优势构建,已从单一环节的精益管理,升级为全价值链的动态博弈能力。
它的征战史揭示了一个真理:在强周期行业中,唯有技术深度与战略节奏的共振才能穿越生死线。当同行在价格涨跌中疲于奔命时,通威已将竞争维度从“产能规模”升级为“技术代差”和“生态协同”。面对未来更惨烈的淘汰赛,博弈远未终结,但通威已手握破局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