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晶科能源深入研究210硅片 ; 去年组件超22GW出货,营收405.7亿同比增长近21%,将主攻Topcon

原创 一号团队整理 

晶科能源(688223.SH)近日发布了2021年的年度报告。该报告期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5.70亿元,同比增长20.53%,创历史最佳!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41亿元,同比增长9.59%。该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0.23元(含税)。值得注意的是,晶科今年将全面进军Topcon,同时也在为210的产品做技术储备。

能源一号注意到,晶科在销售毛利率方面,去年取得了13.4%的数值。存货周转天数为110.73天/次,同比上涨28.42%,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为52.5187天每次,下降3.81%。存货周转率为3.2513次,下降22.13%。

组件业务稳定上升

光伏组件依然是晶科能源2021年的最高收入来源,取得了总计376.63亿的收入,占营收比例高达92.84%,相比2020年同期提升了15.8个百分点。

就区域看,亚太地区、中国境内、欧洲地区、北美地区等四个板块是公司收入取得的最高四大区域,分别为102.26亿、88亿、74.79亿和66.17亿。其他地区带来了62.29亿的收入。

从毛利率来看,境内市场带来的毛利率为12.62%,北美地区毛利率最高,为15.34%。其次是亚太地区的13.99%毛利率。毛利率增长最快的为境内,增幅为6.08个百分点。北美地区减少了9.45个百分点。

该公司在2021年的整体出货太阳能产品为25.24GW,累计出货量(截至2021年年底)是90GW。能源一号发现,该公司在2021年的组件产量和销量分别是23GW和22.233GW,产量及销量的增幅为35.17%和18.45%。(硅片销量2153MW,同比提升30%,电池856MW,同比增长28%。硅片的增幅相对来说很快。硅片产量的增幅达到25%,为25GW。)

据知情人士向能源一号透露,晶科能源希望在未来达到75%的海外销售额和25%的国内销售额。其中N型产品将成为企业发展和未来收入增长的新动力。该公司目前在扩产方面积极进入N型电池端等,而且也会保持合理的市场份额、追求平衡的回报及ROE。

2021 年 11 月,其推出应用了 N 型 TOPCon 电池技术的Tiger Neo 系列高端组件产品,兼具高功率、高效率、高可靠性和低衰减等特点,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该公司将继续推进 N 型技术的降本增效,并探索包括 IBC、叠层等技术在内的新型技术路线。

现阶段,晶科对欧洲市场接纳N型非常有信心,从反馈到溢价等方面都大受欢迎。公司也会持续投入更大的资源和倾斜力度向这方面发力。该公司给予Topcon今年制定的转换效率目标是25%,未来2年每年有0.5%的提升度。现阶段Topcon的投产效率为24.6%。良率也已经接近PERC,合肥会先期投产。

整个2022年,估计将在合肥和海宁投产16GW的N型TOPCon电池产能,进一步提升产能的一体化效率。该公司作为行业从 P 型向 N 型技术转型升级的领军者,早在 2019 年就率先建立了 N 型TOPCon电池量产线,产能规模达到 900MW。公司在2021 年实现 25.4%的实验室电池转化效率,一年内 4次打破世界纪录。

2021年,公司快速实现了高效 N 型 TOPCon 电池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智能化产线落地,电池量产效率接近 24.5%。

晶科也引用了PV Infolink的数据称,2022年行业Topcon产能将超过37GW,未来3年该产能快速增长,会在2024年超过100GW,市场占有率也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5年,182和210mm硅片尺寸组件市场占有率也将提升至90%以上,目前的市占率为45%。

210硅片技术等新研究方向正在展开

对于210的研发,晶科能源主要进行的是大尺寸硅片技术的研究。这个研究已经列入企业的在研项目中,预计总投资的规模为1.277亿,累计投入了1.458亿。该公司已经完成了210mm及以上规格的单晶炉装备、配套热场以及硅片加工设备和工艺的研究开发,完成从方棒到成品硅片的全流程装备及工艺技术开发和应用。其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完成210mm+硅片及电池片的制备,同时晶棒的品质、少子寿命、氧含量RV与小尺寸的晶棒持平,通过硅片的大尺寸效应,从而降低全流程的生产成本。晶科表示,硅片尺寸的增加是光伏制造的发展的趋势,规范未来硅片尺寸,形成全行业共同采纳的标准,已经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1年,晶科的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分别下降0.49个百分点、34.69%和12.98%。其中销售费用为8.9亿,管理费用11.33亿,财务费用10.62亿。管理费用的增长主要是公司职工人数有很大增加,规模扩大了。

该公司在2021年有7.16亿的研发费用,相比2020年的7.05亿有上升,其中职工薪酬上扬的比较多,从2020年的1.74亿升至2.32亿。

该公司其他.核心技术进展包括:OCZ 炉外加料技术及产业化研究、低氧含量 N 型单晶技术及产业化研究、N 型HOT2.0 电池技术及产业化研究、N 型 BC 钝化接触全背电极电池技术、N 型 BC 钝化接触全背电极电池技术、 Tiger Neo 组件量产技术研究、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及产业化研究等。

(1)OCZ 炉外加料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研发团队就单晶炉单产提升进行了研究与讨论。基于 RCZ 加料技术基础,研发团队不断探索其单产再提升能力及技术成本下降可能性,目前 OCZ 技术使得单晶炉熔料效率及单产实现行业领先,炉台单产明显提升,为下一代 CCZ 连续加料提供了技术基础。并通过对加料工艺及加料机硬件、软件的优化改善,实现了加料全自动化,加快了智能化、全自动化拉晶车间的建立进度。

(2)低氧含量 N 型单晶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研发团队就 N 型单晶同心圆缺陷产生的机理及对应控氧技术展开了研究。基于直拉单晶数值模拟技术及同心圆研究基础,研发团队掌握同心圆缺陷出现的机率与单晶氧含量存在的相关关系。结合低氧拉晶技术,如降低埚转、优化加热器发热区结构可进一步降低头氧,显著降低同心圆缺陷比例。

(3)N 型 HOT2.0 电池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该技术产品效率及良率实现行业领先,研发团队重点攻关高效量产化 TOPCon 晶体硅光伏电池技术,应用了前沿高效钝化接触技术,微纳米隧穿氧化层和载流子选择叠层技术的导入,实现了钝化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双向提升,带来了电池转化效率和发电表现的显著提升。截至 2021年底,HOT2.0 电池量产效率已超过 24.4%。2021 年 10 月,公司基于 N 型 HOT2.0 电池技术再度创造了大面积 N 型单晶效率 25.40%的世界纪录,一年内四次打破自身创造的纪录。并在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复合电极材料的研发及其在高效电池的应用研究”得到应用,顺利通过中期考察。

(4)N 型 BC 钝化接触全背电极电池技术

BC电池具有“零电极遮光”的优势,可大幅提升短路电流和转换效率。研发团队凭借TOPCon技术开发优势,设计基于 n+和 p+ polysi 的全钝化接触 N 型 BC 电池,攻克基底材料、载流子传输以及图形化等核心技术,电池量产效率有望突破 26%,同时结合大尺寸硅片技术,满足市场对超高功率组件产品的需求。

(5)Tiger Neo 组件量产技术研究

公司率先将 N 型技术转化为量产产品—Tiger Neo 组件。基于 182mm 尺寸硅片电池,结合多主栅以及半片技术降低内阻损耗,并采用圆丝焊带、高反光贴附材料等获得更好的发电增幅,其双面率最高可达 80%以上,在性能、功率、能量密度和可靠性方面全面增强,其量产输出功率最高可达620W(182-78P)。目前已通过 TÜV、TÜV NORD、DEKRA、CQC、PCCC、UL等资质认证。

(6)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及产业化研究

BIPV作为建筑和光伏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方向。公司积极布局 BIPV赛道,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装夹具、540 度超级防水卡锁结构以及镀铝锌镁彩钢瓦与组件一体化安装技术,提供了光伏幕墙及彩钢瓦等一系列产品解决方案,BIPV 产品已在商业大楼光伏幕墙、光伏车棚顶、阳光房等项目成功应用,并承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基于高效多朝向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直流微电网系统”,为光伏建筑一体化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助力建筑、交通、工商业等脱碳进程,探索零碳路径。

产业链成本的下降仍有空间

据 CPIA 数据,光伏产业链环节中,2021 年多晶硅企业综合能耗同比下降 17.4%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较棒状硅有综合电耗 40-50%优势的颗粒硅市占率同比提升 1.3 个百分比达到 4.1%,若颗粒硅的产能进一步扩张,并且随着生产工艺的改进和下游应用的拓展,市场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晶科表示,2021年 P 型单晶硅片平均厚度在 170μm 左右,较 2020 年下降5μm, 用于 TOPCon 电池的 N 型硅片平均厚度为 165μm,用于异质结电池的硅片厚度约 150μm,用于 IBC 电池的硅片厚度约130μm,用于 MWT 电池的硅片厚度约 140μm,2030 年将下降至更低水平。银浆在电池片成本中占比较高,目前正在通过多主栅技术以及减小栅线宽度来减少正银消耗量,2021 年 P 型电池正银消耗量约71.7mg/片,同比下降 8.3%,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铝浆的平均消耗量也在大幅下降。随着组件设备的性能、单台产能以及组件功率不断提升,组件生产线投资成本仍会下降。

晶科能源也表示,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3.8亿元到4.2亿元,同比增加57.63%到74.22%。本次预计 2022 年第一季度业绩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发挥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的战略优势,光伏组件出货量上升的同时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使得收入和盈利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

能源一号独家整理,转载请联系后台,得到允许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