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除了涉足光伏玻璃及胶膜,中石化再推进碳中和、碳排放达峰战略目标及路线图制定

1月27日,世界500强、全球最大的能源集团---石化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张玉卓,主持召开了中国石化碳排放达峰(下称“碳达峰”)、碳中和的课题汇报会,听取研究进展情况。这意味着,中石化制定中国石化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路线图及保障措施等课题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也是继今年1月7日,中石化邀请协鑫集团、天合光能、隆基集团、中环股份等4家新能源企业高层共同召开对话会之后,与新能源有关的另一重大动作。在此之前,中石化通过参股方式已经进入到光伏玻璃、胶膜市场。

据了解,2020年11月23日,中国石化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等3家单位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路径课题研究,制定中国石化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路线图及保障措施。两个多月中,中国石化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强化协同配合,全力支持课题研究。1月27日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课题组成员分别介绍相关研究进展情况。

张玉卓强调,在“十四五”乃至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减排降碳、低碳发展都将是我国环境治理甚至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主题。公司坚持转型升级与降碳进程相统筹、结构优化与碳排放控制相协同,积极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融入发展规划,以实际行动担负使命职责。中石化要抓紧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行动方案,积极开展试点示范,抓好碳减排技术研发与推广,持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从1月7日中石化与多家新能源公司的会谈,再到1月27日该公司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研究等一系列动作来看,中石化将会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板块的重大布局。

在此之前的去年5月,中石化已联手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打造氢能汽车应用发展基础设施先行区域,重点规划在该区新建20座以上集加氢、加油、充电、非油、光伏发电等“五位一体”综合能源销售站,据悉该系列项目的营收可超过百亿。

去年8月,光伏玻璃正值接连“暴涨”时期,光伏行业也迎来大规模集中扩产阶段,中石化宣布投资入股亚玛顿子公司----凤阳硅谷智能有限公司,布局超薄光伏及光电显示特种玻璃产业链。12月左右,中石化投资了常州百佳年代薄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进入光伏胶膜材料这一市场。

在玻璃、胶膜等有所涉猎之外,今年年初中石化与四家光伏重量级公司的会面,意味着中石化今后的合作、合资动作或将更大。胶膜和玻璃属于新能源材料,协鑫、中环、隆基及天合等四家公司则代表了从多晶硅、硅片、再到电池及组件、电站等更多层面的业务体系,未来和中石化可探讨的协同空间将会更大。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光伏产业链的供给状况一度遭受了不小的波动,硅料的供不应求导致原材料的涨价,下游产品价格也随之上扬。企业为迎接“平价元年”的挑战还在不停地大规模扩产,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进行垂直一体化布局、借助于更多重要资本、央企力量,也成了部分“头部”民营企业的重要发展思路之一。在传统石油能源领域深耕数年的中石化,既有着天然的资源禀赋,同时在资金运作、业务管理、产业规模及市场开拓等方面优势突出,而且中石化未来也需要更快速度地向新能源和低碳市场转型,此时多方加深了解并获得更多的共识,实属千载难逢的契机。

根据公开资料,早在2012年中石化就已经进军光伏领域,建成数个光伏电站项目,并结合自身业务,拓展了光伏发电与加氢、加油、充电、非油等结合的应用场景,成立了相关新能源开发中心。

broken image

2018年,中石化也宣布启动“绿色企业行动计划”,预计到2023年建成清洁、高效、低碳及循环的绿色企业,这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绿色企业创建行动。公司表示,将会加大清洁能源供应,加大地热开发和推进新能源的开发。

在业务布局上,除去光伏领域,中石化还对风电、氢能等新能源进行了布局。

2020年10月,中石化启动首个风电项目。据报道,其所属新星公司将参与开发位于陕西大荔的分散式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0MW。同月还有《风能北京宣言》的发布,业内人士预测我国风电装机将进入加速阶段。中石化此时布局,再为传统能源转型增添砝码。

氢能板块,中石化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中国石化制定了油、气、氢、电、风等能源发展计划,全面参与充电、换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速发展氢能源。据介绍,中国石化目前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建成9000公斤/天的高纯氢供应能力,正在布局可再生能源制绿氢;已建成42公里“巴陵-长岭”氢气管道,平稳运营6年;已建成10座油氢混合加氢站,有9座已正式实现氢能加注,还有1座将很快实现。

张玉卓不久前也表示,在氢能供应方面,中国石化将在现有的炼化、煤化工制氢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氢气生产利用规模,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制氢,并积极利用边际核电、可再生能源弃电、电网谷电等制氢,持续优化氢气来源结构。在氢能加注设施领域,未来几年,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以码头港口、物流枢纽、高速公路氢走廊为依托,大规模布局建设加氢站,满足氢燃料公交车、物流车、出租车的氢气需求,助力形成氢电互补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格局。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