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能源一号团队
近日,金融机构ROTH Capital Partners日前在一份调查报告中称,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已根据其所谓的相关法规(“UFLPA”,与强迫劳动有关)扣留了由某多晶硅大厂制造的全球一线公司光伏组件,禁止其进入美国市场。能源一号对此进行了证实。确认上述事件的发生。据了解,被扣的产品数量不小。
有行业人士指出,国内外的整体组件销量今年预计依然不低,美国组件事件不会妨碍企业原材料采买、组件出货的正常目标达成和全球发展节奏。
何为“强迫劳动”指控?2022年6月21日,美国总统拜登打着 “民主”的旗号,以“强迫劳动”为由,签署的一份涉疆法案正式生效,有效期8年。这份法案规定,凡是有关中国某地区生产的产品,都被视为所谓“强迫劳动”的产物,并且禁止进口到美国,要是美国的企业需要进口有关中国某地生产的产品,就必须出示没有遭到“强迫劳动”的证据。
据相关人士透露,想要申请没有遭到“强迫劳动”的证据,不仅门槛高而且审核时间也很漫长。所以,这项涉疆法案,也等同于封锁了一切来自中国该地区的产品。
此次美国对国内一线硅料公司、一线组件厂商的产品做相关进口管制,是美方对我国多晶硅的无理打压,实质上升级为禁止来自中国的多晶硅,而不仅仅是某我国某个地区。
美方不顾光伏组件供应危机?
据了解,此次被扣的组件,其多晶硅制造商为通威股份。通威是2022年全球最大的硅原料供应商,年产量超过34.5万吨,但该公司作为新疆地区以外的供货商,按理并不在美国制裁范围内。因此此事对于多晶硅、组件厂商都属于不利行为。
对此事件,这家被扣组件的厂商预计将对进口禁令提出上诉,但由于上诉过程时间可能长达几个月,会影响组件供应。
据Bernreuter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美国在全球太阳能组件出货量中的份额从2004年的13%下降到2021年的不到1%。而2022年中国占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的89%,并且产量扩张迅速。同时,中国以外地区的硅棒、硅片、光伏电池和光伏组件的产量并不能满足美国市场的要求。所以禁止中国光伏组件进场,无疑会大大影响美国太阳能电池板的供应。
作为全球第二大光伏装机国的美国,光伏发展历史悠久。2022年以来,由于美国双反调查、WRO、UFLPA等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美国光伏项目组件供给难以得到保障,光伏项目建设节奏有所放缓。
据悉,2023年第一季度,美国的光伏装机量累计达到8.85GW,同比增长接近40%。2022年组件进口达29GW,2023年第一季度达到了12GW。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美国现有组件产能约6 GW,新增规划产能超过30 GW。
2023年初,美国能源署(EIA)公布美国今年目标新增光伏29.4GW,同比增长约50%,对多晶硅、硅片、电池有着巨大的需求量,但是其本土供应将有巨大的缺口。
美国的组件组装能力较强,但相关组件的生产计划和产能跟不上市场需求,也没有计划新建多晶硅工厂。至少在近几年,美国光伏组件仍然要依赖海外进口,但美国近期的执法行动或许会对其寻找新的供应商带来挑战。
中国光伏如何继续领跑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5个月,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累计金额达1521.89亿元,同比增长23.6%,与电动汽车、锂电池共同成为拉动外贸出口的驱动力。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产销,离不开光伏企业的共同努力。
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在全球市场占领先地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光伏各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光伏组件占全球的75%以上,电池片占80%左右的市场份额,硅片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95%以上。
除了在市场份额上领先,中国光伏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创新,实现成本下降的同时保证产品的高质量。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太阳能光伏供应链所有组件制造中最具成本竞争力的地点,成本比印度低10%,比美国低20%,比欧洲低35%。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光伏行业整体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竞争相当激烈。
欧美始终对中国光伏行业进行打压。早在2011年,欧美各国就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制裁。2022年,美国开始禁止中国新疆生产的多晶硅和任何用到新疆产多晶硅材料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再到近期的美国海关扣留组件事件都无一不昭示其目的。
细细数来,2022年,中美将围绕光伏产业贸易博弈就已经相当激烈。5月,美国商务部宣布该部门正在调查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使用中国组件的太阳能电池和电池板制造商,以及这些公司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规避了关税,涉及八家中国光伏企业。
6月6日,总统拜登依据《国防生产法》将对从东南亚四国,包括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和越南制造的太阳能组件给予24个月的进口关税豁免。面对各种制裁和贸易摩擦,中国光伏产业早已历经千帆摆平心态。在一次次的打压、制裁下,中国在光伏领域却越来越强。
不仅如此,一些中国光伏企业选择加强海外布局来作为突围策略,加强海外布局。欧美甚至东南亚地区都有中国光伏企业的布局。
据相关消息,2023年1月,中国光伏企业晶澳科技已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租赁土地,投资6000万美元,计划建设在美首座工厂。2023年3月,隆基绿能与美国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合作,计划在美俄亥俄州建设一处5吉瓦(GW)光伏组件厂。
中国光伏企业在出海“走出去”的同时,也需要不忘初心,专注技术创新和标准建设,提高光伏产业竞争力。